记得上学时,最喜欢的就是上语文课,语文课上最喜欢的,就是读课文。老师一让同学们自由读的时候,班级里往往人声鼎沸,大家仿佛比着赛一样,赛谁的嗓门大,赛谁读的有感情。能被老师选中示范读,那可都骄傲的很。可是,自我教语文以来,尤其是所谓的素质教育以来,语文课上的朗读声渐渐少了,弱了,校园里朗朗的读书声好像很难再听到了。
现在的语文课堂,可谓形式多样,内容丰富极了。这个模式那个模式的,弄得热热闹闹的,学生的语文素质反而下降了许多。前几届初一刚接班的时候,要花很大的功夫才能养成学生大声朗读,纵情朗读,爱好朗读的好习惯。而这一届学生,已经初二下学期了,有些孩子读课文甚至还需要用手指读,否则就读不下去。每回上课要求自由读的时候,老师得花好些时间劝导学生大声读,否则便是一片嗫嚅,声音几不可闻。即便是我费尽了口舌,能够出大点声读的也没几个人,有几个学生永远都是对口型,只张嘴,不出声。找学生示范读的时候,恨不得找个扩音器塞到他们嘴边,用“侧耳倾听”一点也不为过。我真是不明白,为什么现在的学生,连读个课文都这么费劲。为了激发学生练习朗读的热情,我是想尽了办法。小组比赛,组合读,集体读,接力读,收效都甚微。后来总算发现集体读还算好些,声音还能大些,于是尽量让小组齐读。小学六年,中学两年,读成这个水平,真让人无奈兼惭愧。
真心希望小学的老师们,能够让孩子们多练练朗读,让朗朗的读书声重新回归校园。古人说“书读百遍,其义自见”,那是有道理的,不过诸君还要明白,是读书,不是看书,古人是提倡出声读的,叫做吟哦,从古代文学作品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个词。在鲁迅先生的《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》里也可以感受到私塾学习文章的方法,“于是大家放开喉咙读一阵书,真是人声鼎沸。有念“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”的,有念“笑人齿缺曰狗窦大开”的,有念“上九潜龙勿用”的,有念“厥土下上上错厥贡苞茅橘柚”的……”。那样的课堂,在我上学的时候也是有的,但现在,只剩下遥远的回忆了。